最近几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当前,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应因势利导,加快消费复苏,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促进居民消费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是提高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加速消费复苏。
当前,中国经济继续复苏,景气水平明显回升企业信心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
为了巩固经济稳定和改善形势,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位
消费复苏的有利因素正在积累一是消费场景逐步修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彬表示,线下接触和总消费正在加速复苏二是居民收入增速回升伴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第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突出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为扩大消费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
一系列最新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判断看旅行——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国内旅游人数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再看金融——截至1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信用贷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2023年投放金额197.6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55亿元,增长38.6%
专家表示,下一步要落实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尽快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促进消费加快回升成为经济的主要动力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全面落实帮助生活服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脱困,促进汽车等大众消费政策,组织丰富多彩的消费促进活动,加快恢复接触性消费,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楼房交付保障工作
有效提升消费能力
恢复和扩大消费,必须切实增强消费能力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另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切实降低消费成本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方表示,接下来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文彬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以保护劳动收入为重点,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由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要有效增强消费能力,就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这是对消费信贷发展的肯定,意义重大智联招聘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消费信贷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有很好的作用,消费金融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消费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专家表示,为了有效增强消费能力,必须有效降低消费成本一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经历了一波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高通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保持了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兰表示,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保持在2%左右二要降低消费金融成本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已经降低了消费贷款的利率,其中一些利率已经降至3.7%此外,不少商业银行还降低了信用卡账单分期手续费比如春节期间消费的账单,分期可以享受6折利息优惠,部分商家还可以免除分期利息
消费信贷要合理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中,增加消费信贷的表述前使用了合理一词中央金融办负责同志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时,也提出要适当增加消费信贷
如何理解「合理适当」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一方面,要利用好消费信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丰富消费金融产品,满足合理消费资金需求,显得重要而迫切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客户融资部总经理程响表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助力消费升级一是顺应汽车消费扩大趋势,为消费者提供汽车分期服务,并给予优惠利率二是围绕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热点服务消费领域,加强阶段性业务支持第三,做好新市民等重点客户群体的分期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在进城落户过渡期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四是做好电商平台和分期商户的渠道建设,丰富客户消费时的融资选择
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过度借贷可能带来的风险消费信贷不能过度增长,服务对象也不是越往下沉越好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应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导致的无贷,超贷等问题,进一步降低连带债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从金融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约束机制,可以设定个人可以贷款的机构数量和授信额度上限在互联网贷款相关管理办法的政策约束下,互联网平台的点对点借贷和小额贷款可能会转向‘助贷’模式为防范相关风险,建议征信机构适时推出个人‘共债’指数并发布相应管理要求,允许金融机构和贷款机构同步接入,进一步开展‘共债’风险预警和防范董希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