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中显示,居民长期投资意识稳中有升,债券资产配置比例提升。和合资管表示,历经资管新规、理财净值化、数字化转型等多轮变革风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进入黄金时代。
报告显示,在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方面,相较于上一年度,中国居民的长期投资意识有所提升。一年以内持有意愿的用户比例明显下降,从去年的72%到今年的65%。同时,居民对理财产品亏损时间的容忍上升。以股票型基金为例,能接受1年以上亏损的用户比例由去年的14%增至23%。
和合资管发现,随着净值化管理深入人心,居民对理财产品的选择也正在回归理性。居民对理财产品的选择回归理性。报告显示,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关注程度显著下降,关注比例由去年的24%下降至14%。投资者对基金历史收益的关注也有所下降,由56%降至53%。投资者对渠道推荐、封闭期长短和费率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投资者对专业投顾、流动性和购买成本更加敏感。
将财富管理的重心放回投资本身,对财富管理机构和专业投资机构而言,则需要通过投资者教育来不断提升金融市场与投资者的连接程度,一方面,及时将行业动态、风险演化传递给投资者,另一方面,通过科普金融专业知识,帮助投资者能够做出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偏好的投资策略。
和合资管认为,家庭理财不仅涉及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问题,而且也涉及长期资金的供应与支持。在最新的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中,有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家庭理财从过去单一存款炒股到单一炒房囤房,都只是一种短炒、赚快钱的投机行为,它缺乏长远眼光和复利意识,这样的家庭理财大多表现为急功近利、急不可耐,具有强烈的投机甚至赌博色彩,从长远来看,它很容易导致家庭财富的损失与流失,而且无法应对未来退休目的养老需求。
在理财产品配置偏好方面,居民的理财产品配置偏好比较集中,且相对保守。和合资管表示,这反映了资管新规以来,净值化管理需求下居民的一个适应过程,公募基金配置明显降低,其中权益类配置降低、固收类增加,都整体释放出避险的特征。具体而言,银行存款类、公募基金和债券是2022年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整体来看,权益类配置(股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整个投资品类的配置情况来看,相较于去年更加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