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ldquo;上云用数赋智rdquo;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首次提出ldquo;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rdquo;,将产业互联网上升至国家层面。从过去20年的消费互联网时代,到未来20年甚至更久,产业互联网或将成为颠覆世界的科技趋势。
新形势下,依托于产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民营银行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产业互联网将给民营银行带来哪些机遇?民营银行存在哪些困难?蓝海银行如何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蓝海银行董事长陈彦。
陈彦认为,通过产业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应用于银行发放企业或个人贷款,将对引导更多银行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帮助很大。ldquo;蓝海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这些业务rdquo;。
同时,他表示,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蓝海银行始终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当好金融供给侧改革补位者的角色。
蓝海银行办公大楼
经营业绩良好,ROE、ROA指标再创新高
紧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坚持ldquo;有所为有所不为rdquo;。不盲目追高收益、高回报,更多关注合规和声誉,做到22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蓝海银行开业以来稳健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尤其在2020年ROE(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61%,在15家非互联网民营银行中排名第一;ROA(资产收益率)达到0.99%,在15家非互联网民营银行中排名第二。您认为,蓝海银行取得良好成绩的背后主要有哪些原因?
陈彦: 实际情况是,我们对投资回报率类的指标(包括ROE、ROA)并没特别关注,我们更关注不良率、流动性、客户集中度等监管更重视的系列指标。旨在使我们的业务发展更合规。
当然了,适度的回报率也是需要的,它对于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说我们回报率类的指标表现好,那我们把它很大程度上看做是合规发展的副指标,是派生性指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当前宏观背景下,对蓝海银行经营发展有哪些影响?
陈彦: 首先,从宏观背景来说呢,蓝海银行特别注意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这既是政策的需要,也是我们微观经营策略的考量。银行作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高度相关的行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踩偏,要ldquo;有所为有所不为rdquo;。
比如房地产贷款,2008年国家是鼓励的,甚至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基本利率的0.7倍。经过近二十年发展,房地产泡沫已非常严重。这个时候,如果再过多投入房地产贷款,即使收益再高,但须承担政策和资金链断裂双重风险。是不能为之的。
在ldquo;有所为rdquo;上,主要体现在支持小微、ldquo;三农rdquo;、ldquo;双创rdquo;这些方面,既能获得稳定的收益,也对小微企业和个人会有很大帮助的。
我行自开业以来,累计支持小微企业近5万户,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近120亿元;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近100亿元,支持了农户81万户,不良率不到1%。
《21世纪经济报道》: 股东比较关注蓝海银行的收益回报还是合规声誉?
陈彦:从股东背景来看呢,我们的股东其实自身财务状况良好,他们更是有情怀、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也没有给我们追求高收益、高回报的经营压力。反而更加关注合规要求,关注声誉。
比如我们大股东威高集团主要经营医疗器械,在疫情期间捐款捐物做了很多贡献。此外,还有赤山、迪尚、福瑞驰等股东,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很多事情。
正是得益于此,我行整个经营层的经营环境非常好,截至2020年末,22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并持续向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请具体分析一下ROE、ROA排名提升的原因?
陈彦: 这个问题,如果说具体点,我试着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方面,市场利差差距不大。大家都知道,其实银行主要收益来自利息及利差收入,但金融市场竞争又很激烈,产品、客户以及业务上有很大重叠,在这样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利差和其他银行差距不大。和同业一样,约为2-3个点利差水平。
另一方面,息差无形提高了ROE、ROA。回报率在利差恒定的情况下,息差与不良率及业务管理费开支密切相关。很多银行的总资产量虽然很大,但是受到不良多的困扰,生息资产低,导致息差低。而我们的净息差3.72%,高于同业平均值2.06%,主要得益于良好的资产质量。
由于资产质量非常好以及业务管理费用低,蓝海银行的成本收入比29.69%,低于监管指标值35%,更远远低于同业平均值。
创新发展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
民营银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全面服务实体经济,聚焦小微企业、双创企业和三农人群,为推进ldquo;共同富裕rdquo;贡献力量。围绕核心价值观,打造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蓝海银行始终坚守特色化、差异化定位,持续打造ldquo;O2O类互联网银行rdquo;。您是否可以谈谈对蓝海银行未来发展的运行逻辑和战略规划?
陈彦: 说到战略规划以及运行逻辑,就会想到民营银行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由于民营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同时没有很多业务资质,所以倒逼我们不得不做差异化、特色化,聚焦到蓝海银行,主要体现在获客方式、获客手段、风控手段数字化、产品多样化等几个方面。
《21世纪经济报道》: 获客方式和获客手段有哪些创新举措?
陈彦: 在获客方式上,相比传统银行,我们通过O2O模式,实现从线上获客到线下服务客户闭环。
而在获客手段上,我们实现了ldquo;互联互通,连接你我rdquo;,通过H5、API、SDK等技术手段,与200多家平台合作方建立关系,也找到了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
而这背后,都需要足够强大的IT系统来支撑。四年来,我行在IT上的总投入已近4亿元,运行系统105套,系统月均交易量4400万笔,交易量超过山东多家大型城商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能谈谈你们的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吗?
陈彦: 我们的ldquo;蓝镜rdquo;体现了风控手段数字化,这个平台集成了知识图谱、设备感知、风险数据集市、数据源管理平台、智能决策引擎、反欺诈关联图谱等模块,覆盖线上客户风控全流程;同时还引入30多个信用数据源、12000多个风险变量标签。近几年来,经过累放千亿贷款验证,发放额不良率仅为万分之六,它保证了我们业务的可持续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你们主要有哪些产品?
陈彦: 为了服务到更多人群,我们力争使产品多样化。
在负债端,我们是国内首家上线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产品的银行,同时也是按照国家监管政策要求,首个公示停止第三方平台存款的银行。而现在,我们通过蓝海银行自营APP已完全可以满足我们自身存款需求,且流动性充足。
在资产端,蓝海银行先后打造了多款市场上叫好的产品。针对C端个人客户,我们推出线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小康贷,已累计服务客户200多万户。
针对B端企业用户,我们打造了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线上化、专业化房抵贷金融产品--蓝邸贷。以及为小微企业ldquo;量身定做rdquo;的票据线上秒贴产品--银贴宝,让B端企业用户也能享受到C端用户一样的极致金融服务体验。截至2021年6月末,直贴业务量430亿,服务小微企业近2万户,贴现4.3万笔。
除了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我们也积极践行国家普惠金融战略,全力聚焦小微企业、双创企业和三农人群,为推进ldquo;共同富裕rdquo;贡献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与其他民营银行或者互联网银行相比,您认为蓝海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陈彦: 我觉得蓝海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主要是围绕了我行ldquo;诚信、专业、效率、服务rdquo;的核心价值观展开的,也区别于传统银行,具体有两点:
第一,科技能力大幅提升。我行不断打造并强化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获客服务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智能风控能力和场景融入能力。通过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各项能力,从而最终形成我们的综合核心竞争力。
第二,高效的团队协作。蓝海银行成立以来,吸引了全国近50家银行的高端人才加入,经过这几年的团队打磨,协作工作效率也变得更高了,且人员更加专业、稳定,以此为我行内生动力促进企业蓬勃发展,也成为我们另一核心竞争力。
拥抱科技红利,发力重点方向
积极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不断升级科技能力,聚焦C端普惠金融、聚焦B端供应链金融、聚焦产业互联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对于蓝海银行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构想或者重点发力方向?
陈彦: 科技迅速发展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贷款审批通过机器能达到秒批的程度。
所以,对未来的发展,我想很重要的是要积极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不断升级我们的科技能力,聚焦C端普惠金融和B端供应链金融,多承担社会责任,为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一方面,聚焦C端普惠金融。升级面向个人信用类消费贷款产品--小康贷,满足更大群体需要。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人民币消费贷余额13.2万亿(不含房贷),仅为美国同期的一半,我国消费贷占GDP比重13.3%,而美国近20%;同期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仅为美国的21%。
由此可见,通过消费贷拉动消费需求,仍有很大空间。也解决了底层人群对生活改善、消费升级的需要,为共同富裕之路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聚焦B端供应链金融。针对小微企业,大力拓展经营贷。我们常说ldquo;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dquo;,其实能为B端小微企业主提供经营贷款,帮助他们自食其力,也是助力提高国民整体实力、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种体现。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达到8000万家,山东小微企业有710万家,经营贷款需求仍拥有广大空间。而在过去的四年里,我行提供有担保和无担保两种方式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经营贷款总投放近50亿元,客户数近4万户。
除此之外,下一步我们将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上寻找更大发展空间,我们还会进一步挖掘和做大数据贷,比如发票贷、场景数据贷等。
第三方面,聚焦产业互联网,推动民营银行创新发展。
在过去20年里,从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当前的数字化转型,金融行业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手段,定位个人生活轨迹,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面向个人发放贷款。
消费互联网以人为中心,解决了人跟人、人跟物的连接问题;产业互联网则以企业为重点,解决生产者与使用者连接,实现生产设备、产品、服务、应用场景及用户的万物互联。
把万物互联应用于银行发放贷款,更便于银行及时掌控资金流或物流的去向,蓝海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开展这些业务。
2020年国家首次提出了ldquo;构建多层联动产业互联网平台rdquo;,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这是ldquo;产业互联网rdquo;首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依托于产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对引导银行的资金注入企业帮助极大。
所以对于蓝海银行未来发展,我们一方面会巩固原有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互联网平台场景,逐步接入更多企业,形成ldquo;1+Nrdquo;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践行社会责任,克服发展困境
一方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扶小助农,支持疫情防控,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民营银行发展举步维艰,呼吁国家监管政策开放,实现同一起跑线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蓝海银行通过科技赋能金融,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表率,您是否可以介绍下蓝海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彦: 践行社会责任我们确实做了很多,扶小助农方面,为小微企业、三农、个体工商户及个人等长尾客群,量身定制了助业贷、惠农贷、惠民贷、小康贷等系列拳头产品,通过累计发放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具体数据在前边提到过),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ldquo;融资难、融资贵rdquo;,也全面助推了乡村振兴。
《21世纪经济报道》: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做了哪些具体事情?
陈彦: 和所有同业一样,我们第一时间响应和支援疫情防控,尤其在大股东威高集团的带动下,除了直接捐款支援以外,还发挥金融行业优势,开通了绿色信贷通道、延后还款期限等服务机制。
而威高集团更是在疫情早期免费向社会供给口罩,目前国内新冠疫苗注射器产量的80%来自威高,股东是我们的良好榜样,以情怀回报社会,以责任彰显担当。
《21世纪经济报道》: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哪些实际行动?
陈彦: 蓝海银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赞助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大学生创业活动、定期慰问威海市儿童福利院、捐资助学环翠区北竹岛小学、帮扶贫困村完成百余个ldquo;微心愿rdquo;,助力50多个困难户实现脱贫等实际行动,始终在积极践行着社会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您看来,目前蓝海银行高速发展的同时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面对诸多困难,蓝海银行有哪些对策或建议?
陈彦: 民营银行始终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应该看到,中国的民营银行发展才不到十年时间,发展速度和健康程度已远超预期了。
在国际上,日本、韩国的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自律方面问题;相比而言,美国就好一些,美国7000多家银行大部分是民营银行,其中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比例仅10%左右,但其向小企业放贷规模却占全行业近40%。
中国的民营银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整体的顶层设计还是非常好的,设计了完善的剩余风险处置方案。中国的民营银行未来一定会更好,所以很多政策上的制约应更开放一些。
说到具体的困难呢,其实民营银行与其他银行很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有序竞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国家将民营银行划分为互联网型和非互联网型,除了微众、网商、新网、亿联以外,其他非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只能立足本地,通过唯一的营业网点开展业务,非常不易。
其次是民营银行业务资质方面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民营银行没有理财资格,也没有银行间资产证券化(CLO)资格,而且无法开展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无法发行金融债、永续债等业务,造成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渠道单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面对诸多困难,有哪些建议吗?
陈彦: 蓝海银行自身能做的,就是在省市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确保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同时也希望监管部门在政策上,对民营银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多一些支持和包容吧,也渴望进一步开放创新环境,同时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刚才您讲了,民营银行在网点以及一些业务资质上和其他同业(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尚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实属不易。但我们了解到,民营银行整体经营发展速度很快,怎么解释该问题。
陈彦: 我试着通过三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吧:
一是民营银行整体发展极为不均。纯互联网资质银行(微众、网商、新网、亿联)占据了民营银行盈利的70-80%份额。可见互联网与非互联网资质区别多么大。如果说民营银行发展速度快,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指民营银行中纯互联网资质银行发展速度快。
二是民营银行由于网点、业务准入资质上欠缺,所以必须与同业差异化经营。具体到蓝海银行,一方面视所有银行为先进银行,努力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积极与这些银行开展多方面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因此,我们感受到的是合作远大于竞争,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会使发展速度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是监管部门及人民银行对民营银行的管理更精准。
从理论上讲,监管部门对民营银行的纯民营特性,一方面存在担心,另一方面也希望民营银行发挥机制灵活特性,创造出一些更好的利国利民的优质业务品种。这也使各级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在民营银行艰难发展路途中,客观上给予了更多指导和呵护,使其能够快速稳健地良性发展。
以上三方面主客观原因,使得民营银行队伍整体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当然有些政策或许不会一步就到位,但我们充满了期待,相信未来的路会更宽更广,同业间的差异政策也会逐步减少。
所以前景是光明的,这是民营银行普遍存在的判断和心理,也鼓励着所有民营银行同仁不畏艰难,坚持合规稳健、高质量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