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正式设立工业倍增引导基金。该基金是由西安市政府批准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
据悉,该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其中,市财政通过统筹各类专项资金认缴出资40亿元;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自有资金以及盘活大西安产业基金存量资产等方式认缴出资30亿元;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各认缴出资1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本次引导基金从认缴方来看,涉及西投控股、大西安产业基金等省内重点金融领域国企及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三个核心工业区。
此外,从布局领域来看,该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市、区国有平台和行业头部机构围绕全市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领域。
近年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频繁现身。多地政府设立大体量母基金,一方面用于引导地方产业项目布局、助推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VC/PE落户、争抢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运行方式不同以往
运行方式上,本次引导基金采取“财政引导基金—支柱产业专项基金群—产业链主题基金—重点项目”架构,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发起、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原则开展投资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该引导基金弱化了政府部门决策参与度。其明确提出“各级基金由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独立运作和自主决策,政府部门不进行项目投资运作环节的审批和政策性审查,不干预基金市场化运作,不参与基金投资决策,不指定具体投资项目。”
具体来看,本次引导基金主要分为引导基金、支柱产业专项基金、产业链主题基金三大板块进行运作。
引导基金方面,采用有限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由西投控股作为出资代表发起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投资运作。重点支持市、区国有平台和行业头部机构等分别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发起设立的专项基金。
相较之下,支柱专项基金则细化深入至各大产业细分领域。比如光子、重卡、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航空、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乘用车、乳制品、航天、输变电装备、太阳能光伏、无人机、氢能、增材制造、智能终端、物联网、传感器、陶瓷基复合材料等1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上下游重点项目。
结合上述重点产业链相关项目投资需求,通过股权直投、产业并购以及与链主企业、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产业链主题基金等多种方式开展投资。
此外,产业链主题基金主要由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发起设立,重点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发展,促进支柱产业壮大及产业链水平提升。
建立存量资产盘活机制
为了支持引导基金资金筹措工作,西安拟拟建立大西安产业基金存量资产盘活机制,重点对已达到阶段性政策扶持目标、具备退出条件的基金资产进行盘活回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大西安产业基金于2018年设立,现已逐步进入项目投资封闭管理及陆续到期退出阶段。
在引导基金设立后,大西安产业基金原有的部门行政决策机制将调整为市场化运营机制,具体由西投控股全权负责大西安产业基金的管理运作、项目退出、资产盘活及资金回收等工作。所盘活资金则将重点用于引导基金出资,大西安产业基金原有行政决策相关管理制度一并废止。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西安还提出将引导基金收益让渡。
具体而言,对于引导基金中市级财政出资部分产生的收益,根据引导基金投资运作情况以及投资效益按比例向其他出资人予以适当让利。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西安工业经济发展势必也会迎来新挑战。比如资金方面,西安市以往对市场和企业,经常会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此举虽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部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但远不如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更见成效。”
“目前来看,国资依然是西安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姜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具体来说,本地相当一部分国企自身资金力量较为雄厚,但在资本运作孵化或资源利用能力等方面仍有短板。若想要充分发挥国资的作用,政府利用相关政策及市场化基金进行引导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