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华夏信息网 > 财经 > “双谷同创”共享资源安徽提速晋级之路
百度

“双谷同创”共享资源安徽提速晋级之路

最近几天,第十届中国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合肥组织当地23家重点服务贸易企业参展,遴选了讯飞翻译机4.0,航拍影像车精灵等26件合肥制造服务展品

9月1日安徽主题日,中国声谷语言服务输出基地特别推介接下来,中国声谷将如何发展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最近几天印发的《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中部崛起新路子的实施意见》中,安徽提出实施中国声谷,中国光谷双谷同创工程。

双谷代表了未来中国在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信息和智能技术时代,两者的发展必然会相互重叠,相互支撑合肥,武汉两大城市经济圈将在人员往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更加紧密地合作由于安徽声谷起步较晚,仍处于高速成长期,在推进‘双谷同创’项目中,应尽快找到语音技术深化应用与信息消费快速提升的连接点,与武汉光谷良性双向互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兰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

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凌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同创谷对安徽和湖北都有重要意义安徽在推进双谷共创时,应借鉴湖北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

双谷同创共享资源

最近几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中部崛起新路子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创新实现新跨越,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9%左右到2035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安徽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8月举行的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10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实施方案》提出,突出创新引领,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推进双招双引,在全国建设30个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争取更多基地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合肥建设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施中国声谷,中国光谷双谷共创工程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兰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汉光谷和合福声谷先后发展起来光谷的发展规模远大于声谷,在配套产业方面,光谷也日趋成熟双谷代表了未来中国在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信息和智能技术时代,两者的发展必然会相互重叠,相互支撑合肥,武汉两大城市经济圈将在人员往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更加紧密地合作由于安徽声谷起步较晚,仍处于高速成长期,在推进‘双谷同创’项目中,应尽快找到语音技术深化应用与信息消费快速提升的连接点,与武汉光谷良性双向互动

安徽提出打造合肥智能语音国家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施中国声谷和中国光谷‘双谷创造’工程,是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科研和产业资源,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补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安徽,湖北意义重大安徽在推进‘双谷同创’时,应该借鉴湖北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凌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与上海,江苏,浙江建立紧密的产业链合作

在制造业方面,实施方案指出,要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建设皖江智能走廊,构建产业承接空间新格局,加强与沪江浙,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对接,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建立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和经济统计数据共享制度

安徽一直在为成为制造业强省铺路安徽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挺进第一方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居华中第一,全国第七同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发布,安徽首次被列为全国十大制造业大省

截至2021年底,安徽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77%,户均发明专利6件,占中小企业数量的七分之一,贡献利润的四分之一国家级专精创新型小巨人企业229家,单项冠军制造商22家,500亿企业50亿企业

林指出,安徽前期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过剩产能从东部向中部的梯度转移,但安徽的落后产业向西部转移会遇到几个都市圈的动力壁垒当前和未来,安徽有能力做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梯队,皖江智造走廊也为以合肥为中心的核心区产业扩散提供了省内腹地接下来,安徽省要在提升区域软实力方面提前布局包括在公园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拓宽视野,规范服务,培养城市消费习惯和现代商业氛围

安徽制造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建立了密不可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2021年,安徽省重点项目投资的60%来自长三角企业,并与上海,江苏,浙江建立了紧密的制造业产业链合作关系孔认为,尽管如此,安徽与浙江和江苏制造业整体上仍有差距浙江宁波和江苏苏州常州在智能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安徽要虚心学习,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产业链分工,与江浙智能制造建立更紧密的分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百度